M&A or IPO 新創如何抓住出場時機?
2024-08-12
文章來源 : M&A or IPO? How do startups seize the right time to exit?|Dahe Talk (中文在後) – 大和有話說
M&A or IPO? 新創如何抓住出場時機?
每位創業者在經營企業時,都遲早會遇上「出場」的問題。即便創業者願意為一手創立的公司奉獻一生,他們也總有退休的一天,得面臨經營權交棒、股權移轉,甚至是出售公司等情況。
身為一個投資人,我經常會問創業者對於未來「出場」的看法,這除了能讓我抓出這筆投資未來可能下車的時點,也有助於我瞭解創業者對市場的解讀是否深入。
一般來說,創業者的出場方式不外乎就是透過上市(Initial Public Offering;IPO)、併購(Mergers and Acquisition;M&A) 或出售老股,來讓手中的股權變現。
我曾遇過不少創業者雖然以上市為目標,卻忽略了其所處的行業規模根本不夠大,其實上市機會是微乎其微;我也見過許多創業者一心只專注在公司的成長,心想只要公司好了,買家自然會來,卻因此常錯過一些不錯的退出時機。
.
併購的發生,靠的不單是運氣,更多的是「處心積慮」
如同《大退場:創業家如何急流勇退》作者 Bo Burlingham所建議的,創業者應該持續思考以下三點,以確保公司走在正確的道路上。
- 誰會是公司的潛在買家?他們重視哪些特質?
- 哪些因素可能讓他們出更高的價格?哪些可能讓他們出較低的價格?
- 他們認為你的事業有哪些弱點?你可以努力解決哪些弱點?
除了評估潛在買家外,出場的「時機」也格外重要。若以歷史數據來看的話,你會發現M&A市場其實有一個交易熱區(strike zone),要是錯過了這個區間,未來被收購的可能性就會相對較低。
根據Tech in Asia的數據,2018年至2022年東南亞市場的M&A交易的中位數區間約在1,800萬美元到6,900萬美元之間。另一方面,KPMG報告顯示,2018年至2022年亞洲公司的上市前估值中位數區間約介於3.94億美元至6.72億美元。
median-ma-deal-sizes-in-sea-and-median-valuation-before-ipo-in-asia.png (1023×508) (dahetalk.com)
也就是說,當新創公司的估值來到了2,000萬美元時,便開始步入了併購的黃金期。如果這時你不考慮併購出場,隨著日後你的估值越來越高,買家會越來越難尋。最後,你只好牙關一咬,拼看看能不能上市出場了。
那麼,一家新創公司通常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上市呢?根據PitchBook對歐美新創公司的研究,新創公司從首次對外募資到被併購出場大約需費時4.9年,而如果要IPO的話,則要拉長到8.3年。
median-time-from-first-vc-round-to-exit.png (1023×508) (dahetalk.com)
而且,這些統計數據還夾雜著倖存者偏差,事實上能走到上市公司是少之又少。許多公司錯過了交易熱區後,既爬不到上市水準,也始終找不到合適買家。
.
Build to sell 還是 build to IPO?
我知道不同行業的特性不同,上面的例子不能以一概全,但我想強調的是,出場策略是該被預先準備的。即便你的公司還處於初創期,可能還正為了生存而掙扎,也應該抽空思考未來可能的出場方式。
IPO當然是一個很棒的出場選擇,只不過它所要花的時間更長,而且還要滿足許多監管要求。透過併購則是一種更快速、簡單的退場方式,只不過要搞清楚誰會是潛在買家、他們重視哪些地方,是用戶數、數據數、技術還是人才?
同時,也要隨時關注潛在買家的財務狀況、他們口袋裡有多少資金,以及願意花多少錢收購公司。千萬可別只專注於公司的成長,而不小心忽略了那些周邊不錯的潛在退出機會了。
點閱次數:104